微信扫一扫
今天上午
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明专场
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中共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围绕“牢记重要嘱托,做实‘四篇文章’,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共三明市委副书记、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余红胜回答有关提问。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卓少锋主持发布会,来自境内外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参会。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图片进入直播
三明地处闽西和闽西北,
辖12个县(市、区),
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人。
三明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这里是
中央苏区核心区
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苏区县,
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
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
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是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
曾在三明从事重要革命实践,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新中国建成的重工业基地
三明是重工业基地,
是新中国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
目前已形成38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
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
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
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
林深水美的中国绿都
“林深水美人长寿”是三明的特色品牌,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14%,
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73亿立方米,
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4名,
7个县空气考评进入全省县级城市前十,
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和180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2018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9.61岁,
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1、1.19岁,
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
“满意在三明”
是最具知名度的城市文明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
会见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代表时
指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
三明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样板,
1984年全国“五四三”会议在三明召开,
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同时,
医改、林改、金改等改革
走在全国前列
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
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三明老区苏区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锐意进取、埋头苦干,
新三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人民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来三明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又是如何传承弘扬三明发展经验?
让我们一起聆听三明市领导的详细介绍
城乡居民收入由建国初期105元、56元增长到1978年410元、115元,再增长到2018年34874元、16581元,累计分别增长332倍、296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实验区,全市3.75万户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经济总量从1.03亿元增加至2353.72亿元,增长2273倍。人均从112元增加到91406元;
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等取得长足进步。
交通由过去“路隘林深苔滑”,形成了“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立体交通体系,现在从三明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省内福、厦、泉等沿海城市仅需2个来小时。
解放初期,三明的工业“一穷二白”。新中国建设时期,省委决定在三明建设省级重工业基地,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钢铁、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形成了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
与建国初相比,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01亿元增加到460.45亿元,增长455倍;
第二产业增加值由0.06亿元增加到1237.9亿元,增长2.1万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0.23亿元增加到841.84亿元,增长3707倍;三次产业比重由72.5:5.6:21.9调整为11.6:52.6:35.8。
毛泽东同志在三明写就的“路隘林深苔滑”“赣水苍茫闽山碧”等生动词句,是三明林深水美的真实写照。
7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画好“山水画”,做足山水林田文章,通过持续深化林改,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80年代初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1998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林业金融创新,在全国首创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金融产品,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120.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7%、全国的十分之一。
林产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3312.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33亿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解决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抓手,持续开展“满意在三明”系列活动,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成为以“满意在三明”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
70年,弹指一挥间
70年,沧海变桑田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三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工作,对三明老区苏区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坚持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以二次创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等各项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今年3月10日,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加快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这为加快新三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部署,全力发挥比较优势,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把对习总书记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加快新三明建设的责任和担当。
发布会上还重点介绍了
三明在全局把握和工作推动中的
新实践和新做法
↓↓↓
发挥中央苏区优势,
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
习总书记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红色底蕴深厚、历史贡献突出、作出过巨大牺牲,毛泽东同志赋词盛赞三明为“风展红旗如画”的中央苏区。一直以来,我们矢志不移、接续奋斗,不断把先烈先辈为之奋斗的事业推向前进,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①发掘梳理红色故事。
②讲好红色故事。
③激励红色担当。
④助推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
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
推进“老树发新枝”
习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三明先有工业后建城市,由工业发展、因工业辉煌。1957年开始“小三线”建设,现在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这是重要的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去年工业总产值4485亿元。
①“一企一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②“一业一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③真招商招真商。
④激发企业家活力。
发挥绿色生态优势,
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
习总书记强调“要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三明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78.14%,活立木蓄积量1.73亿立方米。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2018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9.61岁,分别比全国、全省高2.61、1.77岁。我们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发挥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优势,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生态产业化补强第三产业短板。
①整合资源争取支持。
②策划项目培育业态。
③协同推进拓展市场。
发挥文明城市优势,
提升“满意在三明”品牌
习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从解决群众反映的“脏乱差”问题入手,全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满意在三明”活动,当好产业发展总后勤、市民生活总后勤,“满意在三明”成为了三明最知名的城市名片。
进入新时代,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再提升。
①加快补齐教育短板。
②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
③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
④抓好城市相对贫困人口解困工作。
⑤养成市民行为规范。
⑥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
三明人民将一如既往勠力同心、奋斗不息,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加快推进机制优、产业活、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