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上海方案”出台后引发热议,如何运用上海方案救治重症患者?临床药物的选择带来哪些启示?今天上午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瑞金医院毛恩强、中山医院胡必杰、龙华医院张惠勇等专家接受了媒体采访。
记者 陈炅玮 摄(下同)
■ 上海方案基于科技加经验完成
张文宏介绍,国家卫健委的新冠肺炎治疗指南更新到了第7版,为什么更新这么快?因为有新的更新和进展,确定性的东西会不断更新,上海的专家组成员分头负责了本次新冠肺炎上海方案的撰写,他们都有一些特别的体会。
上海共识是在国家基础上,大家把自己的经验,在科技的支撑下完成的。
本次所有研究围绕临床救治、药物救治,卢洪洲负责;轻症向重症转化的识别,胡必杰负责;危重症的治疗,所有专家一起负责。研究方面的进展,体现在方案里面。细化拯救病人,毛恩强起到了作用。
另外,上海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用得很好,这里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惠勇负责。
新冠肺炎上海专家治疗组高级专家组组长张文宏
■ 恢复期患者的血浆起到作用
卢洪洲表示,疫情一开始,根据以前的冠状病毒的临床基础和证据,团队选择了几种药物。从临床到基础,药物老药新用,临床上用于其他疾病,是安全的。目前,在扩大药物的适应症,易于临床应用。
卢洪洲说,我们成立了相应的临床实验专家组,从中获益,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做了相应的临床试验。通过前瞻性科学研究,有些药物没有想象中的理想,我们讨论得出结论,就不再推荐使用。“如果一个疾病有很多候选药物,则这些药都不是很强。”通过临床验证,得出了某些药物确实有效,做了分层分析后,在一些患者身上使用,排毒时间缩短,临床症状改善。
使用经过验证的药物,上海治疗方案取得了一些效果。根据以往的经验,也使用了恢复期的血浆,证明起到了作用,纳入上海方案。
■ 阻止轻症向危重症转化,有效管控、精确处理十分重要
胡必杰表示,按照整个探索不断阶段性总结,治疗方案随时调整。
从300多例病例来看,轻型、普通85%左右。如何阻止他们向重症、危重症转化,是团队主要的方向。我们一开始就做了一些探索。
国家卫健委治疗指南指出,老年人是危重方向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基础疾病,高血压、肥胖等都是。病毒感染的慢阻肺反而比例少。影像学在识别这些容易重症化的病人方面起到了作用。2月10日左右,没有普通转化重症,重症转化为危重症。团队采取了饮食、睡眠、内环境的积极纠正,凝血障碍积极纠正,免疫调节也起到了一定效果。激素的使用严格控制,我们做得比较好,比例低,短计量。一系列调整下,最近三周内,没有重症化病人出现。
中山医院感染病呼吸科主任胡必杰
■ CT是重要的科技支撑
胡必杰表示,CT是新冠肺炎治疗诊断的重要科技支撑。了解、认识患者肺部感染,影像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相互补充。影像学,能快速了解疾病的范围、速度。上海在这方面,影像学的认知本身有基础,加上300多例的案例仔细比对,形成了治疗经验。
■ 很难讲天气热了病毒就消失,开窗通风极为重要
张文宏认为,病理解剖极为复杂,病理医生加临床医生一起开会,互相印证。上海对此十分重视,第一例解剖结果出来后,我们对照自己的方案,开了一个晚上的会。
随着天气的转热,许多市民也关心病毒是否会就此消失。对此,张文宏表示,目前还很难说是或不是。他认为炎热可能对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最终是防控和天气谁的作用更大,还不好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 中医治疗可缩短患者核酸转阴过程
张惠勇指出,中医西医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新冠肺炎是一个新型的传染性疾病,以往的医学书籍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非常强调研发,特别是中医中药。
初步证明,中医治疗可以缩短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的时间。
何时能够摘口罩?
张文宏说,
需要连续一个月无新增病例。
张文宏讲到:
因为中国是一盘棋,
我们是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
所以互相之间的分区,
事实上没有这么严格。
现在因为这个病毒的传播性比较强,
全国只有整体上好起来,
才能把口罩拿下来。
四月底能否结束战斗?
张文宏说,
相信4月底基本结束战斗。
在张文宏看来,
只要每天新增病例的数量
在逐渐地慢慢地降低,
这个就是可喜的,
就认为传播数被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