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将乐余坊有座“红军楼”!红军在这里三进三出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将乐余坊有座“红军楼”!红军在这里三进三出

转载 2020/12/16 15:35:00 发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佚名 103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在将乐县余坊乡余坊村,沿着苏区巷曲折寻觅,可见一幢二层木瓦结构旧楼,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红军楼。

红军楼于1953年落成,专为钟观兴、肖家富、余发节等4位余坊村红军及游击队后代新建,共20间,占地200多平方米,彰显了党和政府对老区苏区人民及红军后代的关怀。

图片

朱德旧居、将乐县余坊乡苏区纪念馆

红军三进三出余坊

余坊乡境内山高林密,是将乐至泰宁的必经之路,乡政府所在地距泰宁县城不到10公里,兵家控制了余坊便可抵达泰宁。因此,余坊又被称为泰宁县城的“东方门户”,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1年6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六师攻占了泰宁县城。6月下旬,红军在余坊街头召开百人群众大会,选举成立了余坊苏维埃委员会和余坊游击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是红军第一次进入余坊,在此活动了50余天,直至7月才撤离。

第二年10月,红二十二军再次解放泰宁县城,并派出工作团长余汉标、陈火旺到余坊恢复重建苏维埃政权和党组织。当年,余坊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是肖德义、土地委员会主席是余发节、农会主席是钟观兴。

“钟观兴是我大伯公,听爷爷说,大伯公一直和泰宁红军组织有联系,后来参加了红军。”余坊人邱如松今年68岁,他的父亲邱先富是钟水兴的继子,钟观兴是钟水兴的哥哥。由于钟观兴参军时并未成家,红军楼建成后,钟水兴一家入住其中,邱如松出生在红军楼。

1933年2月,国民党保卫团副团长杨仕聪再次组织发动抢占了泰宁县城,随后国民党56师进入泰宁,相继侵吞了大均、朱口、新桥等区和大片农村,他们搜捕干部群众,抢掠和焚烧革命基点村庄,刚刚掀起的分田运动被迫中断。

同年7月,入闽作战的东方军第19师一部在万安消灭国民党56师刘和鼎部,切断了将乐通往泰宁的交通要道。23日,红5军团十三军政委何长工率部在万安击溃白匪数百名,将乐北部的余坊、大源、安仁等乡镇,再次与泰宁苏区连成一片。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余坊区苏维埃政府重建,办公地点设在余坊村寺背上自然村张元忠家。

在一次次红色洗礼下,余坊乡人民踊跃参军参战:1931至1933年间,共有196人参加红军、408人参加游击队、赤卫队,1181人参加苏维埃政权组织,其中苏区干部44人,党员16人,团员46人。

受哥哥钟观兴影响,钟水兴也参了军。“爷爷在参军途中与红军队伍失散,只能回到余坊。听爷爷说,大伯公曾被派往江西瑞金学习先进思想,后来在江西境内的一场战役中牺牲。”邱如松说。

英勇善战的游击队

曾小明也是红军楼里的老住户,今年52岁。他的父亲叫曾金禄,早年入赘余发节家,娶了余发节的独女。“听村里的长辈说,我爷爷既是余坊土地委员会主席,也是游击队队员,后来在村里的粮管路附近被当地反动团匪杀害。”曾小明说。

随即,曾小明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张满是褶皱的证书,这是1983年由民政部颁发给余发节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这张珍藏了几十年的证书,把在场所有人的思绪带回到了1931年——

这年6月,余坊游击队刚组建,由杨将才担任队长,队员有张天丁、黄体应等20余人。他们积极参加打土豪、焚债券等活动,为红军送情报、作向导,帮助挑运战利品,配合红军消灭国民党和大刀会。红军撤走后,有的游击队队员随泰宁县委转入地下活动。

1932年底,余坊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第二年2月,泰宁朱口保安队偷袭余坊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工作团陈火旺、冯福英和游击队员肖茂才,掩护苏区人员和游击队撤进炮楼与敌对峙。作战中,肖茂才眼睛被子弹打伤,陈火旺被敌人逮捕后下落不明,冯福英(女)被敌人逮捕,受尽摧残后被卖。

此后,余坊游击队又在肖坑、际下冬辰庙、余坊等地与敌保安队交战,打伤敌保安队多人。游击队员张千丁生前回忆:1933年9月某天,游击队在隆兴打土豪,担任站岗放哨的他,发现路上来了约100余人的保安队,便报告了游击队队长。大敌当前,游击队队长沉着布下埋伏,待保安队一进伏击圈便开火猛打,敌人以为遇上了红军,吓得惊慌失措,匆匆逃走。

1934年1月,地方反动武装纠集了泰宁朱口、开善一带的刀团匪60余人,乘游击队外出活动之机,包围了余坊区苏维埃政府机关。余坊游击队早有防备,事先在政府机关驻地的房子作工事、挖墙洞,一发现敌情,便与敌人展开激战,打死刀团匪5名,打伤数名,其余的敌人慌忙逃窜。《红色闽赣》第6期以《新区边加紧武装戒备是消灭刀匪的一法》为题报道了这次战斗,并号召各苏区除积极进攻外,加紧武装戒备异常重要,泰宁余坊的胜利,各地可以学样。

余坊苏区沦陷后,1934年3月,20余名区游击队队员撤至泰宁,此后又遭白军攻击,再撤至将乐泽坊,而后参加了黄立贵领导的闽北红军独立师,转战邵武、将乐、泰宁、建瓯、崇安、建阳一带。

赓续红色基因

解放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为中国革命做出牺牲的余坊人民。

1952年12月,南平专署老根据地工作队将乐工作组在余坊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深入调查访问,并写出《将乐县第六区余坊乡老根据地典型报告》,反映余坊乡革命群众和军烈属的要求。当年,将乐县政府拨专款,在余坊村苏区巷新建红军楼。当时,县政府还拨款为余坊老游击队队员、老交通员、失散老红军修缮房屋23幢。

“我爷爷钟观兴帮着工作组筹建了红军楼,那时余坊少有二层楼房,刚建成时很气派,村里人也叫它‘洋楼’。”邱如松陷入回忆。

虽时过境迁,余坊人民却永远不会忘怀那份军民鱼水情。如今走进余坊,除了红军楼,还有红军井、朱德旧居等红色遗址遗迹。

图片

红军井

余坊乡宣传委员陈文雅介绍,1933年腊月,红军闽北独立营的一名战士到寺背上村的梅溪挑水,发现溪水因暴雨冲刷浑浊不堪,无法饮用。于是,这名战士只能前往村里唯一一口水井取水,十分不便。他把情况报告营部后,营长杨衍炬带领战士们冒着严寒,为村民打了一眼水井,就是这口“红军井”。

据老一辈人说,当时村民们无不感动,纷纷送来干柴、端来姜汤为战士驱寒,大家还自发拿起锄头,挑着土箕帮着挖井、彻井,大约两天后,一口用鹅卵石拌三合土砌的方形水井大功告成。“吃水不忘挖井人”,从此,寺背上的村民与红军结下了深厚情谊。

图片

朱德动员讲话广场

在余坊,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至今犹在,这里也是朱德旧居。原来,1934年2月,朱德总司令从将乐赶往泰宁途经余坊,为余坊军民作战前动员,并在此处设立了临时指挥所。如今,旧居外的动员讲话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朱德雕塑。

赓续红色基因。几年前,朱德旧居被命名为余坊苏区纪念馆,展示了40余幅将乐、余坊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和部分资料,还陈列了旧时革命用具等文物,成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外,朱德总司令作报告时站立的长石条,依然静卧原处,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红色往事……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 卢素平 沙观球)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