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闻友人老邓告知:通往86年前红军与国民党军在湖源遭遇战的南洋歧战场遗址的水泥路已铺好,红军烈士纪念碑也建成。他邀我一起前去看看,我欣然应允。
驾小车从沙县城关出发,沿路山峦青翠,果树硕果垂枝。很快就到了湖源村。过西洋村左转,小车一头钻入通往南洋歧的新开水泥路,4.5米宽的水泥路像龙蛇般缓缓向山的深处游去。
水泥路盘旋在山腰上,漫山林立着青翠大毛竹,毛竹林间长着些挺拔的杉树;间或有些较低下缓平开阔小坡,果农们正忙着采桔子。
10年前的春天,我第一次到此地,只见竹木参天的连绵群山中,两小坡夹着的是一片荒芜的山垄田,田间依稀可辨已被荒草淹没的一小径直通山间。这年冬季,我和老邓又重临此战场遗址,山形依旧,只是耳边北风呼啸,眼前荻花瑟瑟,衰草满地,黄花点点!遥想当年,此地旌旗招展,号角冲天,勇士们在此冲锋陷阵,为正义而战,是多么雄壮,多么惊天动地!
而今,我再一次来到此地,翻看史料,心潮澎湃……
那是1934年5月27日,红七军团第十九师在师长周进屏的带领下,从现在三明梅列向湖源方向转移,当晚寄宿在湖源村几个大姓的宗祠里;第二天,战士们还在各宗祠墙上写下红军的宣传标语(至今犹存)。不料,28日,国民党刘和鼎部八十师驻莘口的二三九旅也同时到达今三元区中村的筠竹村宿营,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9日凌晨,国民党占领了离红十九师驻地龙头城(今西洋村)以西3华里的南洋峡小山坡,红十九师不明敌情,仅以五十六团从田垄间向上仰攻,结果团长洪涛负伤,营长、连长牺牲,不少战士伤亡,为五十六团当向导的当地人邓赐苏也牺牲在阵地前沿。
至午时,敌情已明,红十九师五十五团团长李天柱、五十七团团长王蕴瑞各率队伍在当地百姓陈善桔、陈有斗的带领下,一路从北面攻敌之腹背,一路直插盛坑岭,切断敌退三元之后路。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大败敌军。晚7时,战斗结束,毙敌500余人,俘虏800余人,缴获机枪20挺,迫击炮3门,电台1部,步枪800余支和一批军用物资;红十九师虽以少胜多,但因地处劣势牺牲300余人。
红十九师3天转战百余里,大败国民党军,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在东线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由于牵制了大批敌军兵力,为第五次反“围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00余名英魂永驻此地,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红色土地上人民的安宁,甚至到如今,人们也不知他们来自何方姓甚名谁。
绕过几道弯,终于到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坐落在当年战士们鏖战的一个小山上,四面小山峦群星拱月般拥抱此小山,组合成一朵盛开的莲花。
红军烈士纪念碑于2013年6月始建,2014年5月落成。全碑为大理石钢挂形式,碑身长宽俱为1.934米(取1934年意),高10.5米,碑心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七字在秋阳照耀下熠熠生辉。
静立纪念碑前,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默默地向烈士们鞠躬敬礼。
回到山口,俯视山乡:高楼似画,碧水如龙,绿树成荫,坦道纵横,绿蔬似茵,多么和谐而宁静的山村生活景象啊!静听,鞭炮声声,是陈姓学子被北大录取,亲友们在给他举办送行宴呢。我的心陡然一动:这不就是革命先辈们当年所追求的太平盛世吗?烈士们泉下有知,亦当含笑瞑目了。(邓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