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整齐的中山装,白净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目光,英俊帅气……这是11月25日下午,笔者在大田县汤泉革命斗争史迹展览馆看到革命烈士蒋光斗遗像最强烈的直观感受。据汤泉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峰介绍,蒋光斗是大田县汤泉人,1917年出生,1946年2月牺牲,牺牲时年仅29岁。
中共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2001年编撰的《三明革命史》资料显示,蒋光斗是中共大田县委汤泉直属支部第一任书记,也是后来的中共闽中工委汤泉直属区委首任书记,曾经为大田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大永宁交通线的开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展党员队伍
“我的父亲蒋光斗,出生于大田县前坪村一个贫苦农家,10岁那年被卖到汤泉,给我的祖父蒋绍棲为子,14岁进大田均溪小学读书,后到县立初中就学。1939年7月,他初中毕业,9月进入内迁大田的集美高级农林职校学习,在读书期间,他主动接受新思想,参加进步活动,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0年春,由林志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他四处奔波,没有留下自己的骨血,牺牲那年才29岁,我是后来养母乐仙英妈妈收养的。”年过七旬的蒋元续深情地介绍。
入党后,蒋光斗利用寒暑假返乡之际,在汤泉创建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山室读书会”。广泛联系知识青年和贫苦农民,通过“读书会”,组织街头演讲、话剧表演、传单发放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秘密传播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发展和培养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优秀青年加入地下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壮大抗日斗争力量,先后培养和发展了陈郁文、蒋冠祥、蒋荣德、蒋凤祥、蒋绍洪、蒋平等一大批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蒋光斗的努力下,1940年,汤泉乡建立了中共大田县委第一个直属支部,1942年2月发展为中共闽中工委汤泉直属区委,不仅使汤泉和罗丰村成为坚强可靠的革命基点村,更是为地下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蓄了有生力量。在惨烈的“龙门夺枪”战斗队伍中,汤泉子弟就有8人,占到这支队伍的百分之二十。其中,烈士蒋冠祥在龙门战斗一开始的激战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0岁。在“龙门夺枪”战斗失利后,最后掩护和陪伴身受重伤的闽西北特委书记林大蕃突围直至林大蕃失血过多牺牲时的几名游击队员,全部是汤泉人,他们是陈郁文、张正克、蒋绍洪。
开辟秘密交通线
“我在崙头坪的家,是当时中共大田县委汤泉直属支部和中共闽中工委汤泉直属区委的驻地,地下党游击队经常在这里聚集、开会、休整,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我的父亲蒋绍棲在食宿、用品和经费等各方面都给予全力的支持和资助。那年,我才8岁,虽然年纪小,但也为地下党游击队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事,经常帮助哥哥他们望风放哨,有时候还帮他们送信传达情报。”居住在大田城关,身体依然硬朗的蒋光斗的妹妹蒋新鸾,回忆起艰苦的地下斗争岁月,眼中充满了革命的豪情。
1940年冬,蒋光斗领导地下党员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税等“三抗”活动和惩治恶霸贪官的斗争。他发动群众围攻粮库和乡公所,跟贪官污吏恶霸豪绅沈学列、连占荣等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从而伸张了正义,鼓舞了民众。
作为汤泉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人,蒋光斗除了领导、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与国民党顽敌开展斗争之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开辟永安秘密交通线的重要工作中。
1942年2月,蒋光斗秘密与汤泉乡的乡队副郑友三接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争取郑友三支持革命。最后,在蒋光斗的积极努力下,郑友三的家成为地下党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
永安是抗日时期省政府所在地,也是大田通往南平县、沙县及闽西北各地的必经之地,因此,闽中工委和游击队千方百计地向永安农村发展。1941年春开始,大田县委利用各种关系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永安边境,首先从广平大竹林基点向永安境内五丘仔发展,汤泉地下党员陈郁文在永安西华岬坪村有个亲戚叫罗莲妹,罗莲妹在五丘仔有亲戚关系,区委书记蒋光斗立即安排陈郁文前往开展工作,找到了贫苦农民黎振旺、黎振香兄弟。这兄弟两人苦大仇深,很快接受了党的教育,明确了奋斗目标。他们家的房子是两层小土堡,在大竹林山的一侧,山上是大片油茶林,对面有一个石洞,洞内可容纳二三十人,地处偏僻,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便于地下党游击队秘密活动,党组织决定在这里建立基点,黎家兄弟就是可靠的接头户和联络员。此后,林大蕃、林友梅、蒋光斗、陈郁文等经常带领游击队员进出此地,来往于大田、永安边境地区。
为了开辟大田通往永安的秘密交通线,蒋光斗通过其父亲蒋绍棲与永安青水上甫弼保长林占荷的朋友关系,开展秘密活动,建立了上甫弼和湖鼻基点,吸收了11名农民积极分子为人民自卫队员,确定官世尧为队长,负责保卫、带路、联络、供应等工作。由于这里和大竹林、五丘仔地理条件相似,便于隐蔽,因此在这里举办了一次20多人的游击队训练班,同时打通了从这里通往大田的汤泉、上田、王山、下洋和黄山等地的往返秘密交通线,为开展地下游击斗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被捕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头可断,狱可长坐,而吾青年之志切不可移,愿与文兄共勉之。”
这是蒋光斗写给战友陈郁文的赠言。
“头可断,狱可长坐,而吾青年之志切不可移,愿与文兄共勉之。” 这是蒋光斗写给战友陈郁文的赠言。这段写在一本英汉词典扉页上的赠言,静静地摆放在大田县汤泉革命斗争史迹展览馆中,不仅是蒋光斗与陈郁文在共同为革命事业斗争的历程中,建立深厚革命友谊的见证,更是2位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心甘情愿为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献出一切的见证。
1946年初,时任中共闽西北特委汤泉直属区委书记的蒋光斗,接受党组织安排跟从特委常委蔡敏在浙赣边新区开展活动,打通秘密交通线。其时,他身患肝病,组织上要照顾他隐蔽养病,但他坚持跟蔡敏一道,开辟永安洪田根据地和通往建宁、泰宁的交通线。
当年2月,蒋光斗在明溪县境内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敌人抓捕,先被关在明溪监狱,不久又被转到大田监狱。蒋光斗被捕后,他在监狱里领导难友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抗斗争,反动当局不择一切手段,逼迫蒋光斗“投降”“自新”。可是,蒋光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任凭敌人怎样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不屈服。敌人无奈,命其父蒋绍棲到监狱劝降,蒋父深明大义,不但不劝降,反而鼓励儿子说:“孩子,你做得对,你很争气,爸很高兴!”敌人不让蒋父再说下去,立即把他推出门外。过了几天,敌人开庭审判蒋光斗,在所谓的法庭上,蒋光斗大义凛然,连声高呼:“宁可断头,绝不投降!”
最后,敌人借口把他押往当时的省城永安,在途中残忍地将他杀害,时年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