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万岁军”中的勇士!追忆大田籍志愿军老战士郑恩榜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万岁军”中的勇士!追忆大田籍志愿军老战士郑恩榜

转载 2020/12/16 15:42:40 发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佚名 15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电视里响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雄壮旋律,大田县桃源镇前厝村村民郑烈广,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70年前,我父亲郑恩榜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郑恩榜于2019年3月在家中病故。抗日战争后期他在国民党部队里当过兵,到台湾接受日军投降;在东北战场起义参加解放军,后来转战大西南;作为 “万岁军”38军的一员,赴朝作战,参加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著名战役;从朝鲜战场复员回原籍务农。郑烈广说,父亲生前不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还嘱咐子女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被迫从军

桃源镇前厝村土地肥沃,林草丰茂,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轮作产出,村民的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良田和森林被地主霸占,穷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5年9月,郑恩榜出生在村子里,在家中排行老二。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郑恩榜少年时就外出谋生,留下哥哥和父母替人种地。

郑恩榜旧照

“当时,抗日战争打到后期,国民党征兵困难,我父亲19岁抽了壮丁迫不得已当兵。”郑烈广说。郑烈广回忆起小时候父亲跟他说过的往事。国民党政府为了便于统治,在地方实行“联保”和“连坐”制度,设10户为1甲,10甲为1保。保长和甲长负责给政府征兵和征粮。政府依托保甲制用“抽丁”方式强行征兵,所谓“抽丁”就是抓壮丁,郑恩榜和哥哥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男丁”,必须“二抽一”去当兵。郑恩榜不愿意给国民党当兵,躲在村外的树林里,白天干活,晚上睡在大树上。当局拿他没办法,就把甲长抓起来,逼着郑恩榜不得不自动出来应征。  

赴台受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台湾仍然驻有20余万日军。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0军军长陈颐鼎,奉命于10月17日率直属部队和国民政府官员,跨越海峡赴台担负受降任务。入伍才一年的郑恩榜随部队入台,官兵坐船分批登上基隆港。

祖国军队的到来,使台湾民众群情激奋,许多人带着干粮和铺盖,提前守候在码头迎接。运兵专列驶向台北时,沿途百姓人头攒动,万众欢呼。

对这段经历,郑恩榜记忆犹新,他在家乡应邀给学生和村民作报告时,经常讲起当时的见闻。

郑烈广告诉笔者:“我父亲去台湾参加日军投降仪式,见证了他们缴械的过程,觉得自己作为中国军人荣誉至高无上。”

在台湾期间,郑恩榜担负军事接收、遣返日军战俘、维持社会秩序等任务。战时物资匮乏,条件极其艰苦,中国军人穿着破烂,许多官兵脚上只穿草鞋。日军战俘表面上对中国军人态度很好,经常有人来讨好,把自己的大头皮鞋送给中国士兵。

解放战争立功勋

郑恩榜所在部队在台湾驻留时间短暂。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他们从台湾调防回大陆。同年10月,他们在沈阳起义,部队整编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郑恩榜从此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的一部分。解放战争时期,38军在平津战役中主攻天津,活捉了国民党军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等5 名将官;挥师南下,进军中南,解放大西南,功勋卓著。郑恩榜留下的“解放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等奖章就是那段岁月的见证。

郑恩榜获得的奖章

打击侵略者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各路精兵强将云集鸭绿江边,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郑恩榜被编入38军112师警卫连任副班长,部队接到入朝参战的命令。朝鲜的冬季异常寒冷,许多指战员露宿在风雪中,被冻坏的双脚抬下战场要锯掉。粮食奇缺,战士们经常数天粒米未沾,饥饿难忍时把腰带紧了又紧。为了保障一线作战部队的口粮供应,志愿军机关提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餐全部吃稀饭,晚上运送伤员抬担架需要往返二三十公里山路,才可以吃干饭。

战斗非常惨烈。郑恩榜生前对子女们说,战士们既要躲避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还要躲避狙击手的袭击。有一次,炸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从他胸前掠过,“我差点就死在朝鲜战场上了,敌人的火力太凶猛,炮弹像下雨一样。”

美军武器很先进,战士们没有见过坦克,看着一整块生铁会爬行,叫它“铁爬”。

“‘铁爬’很厉害,威力无比,势不可当。”郑烈广复述着父亲之前的介绍。

然而,面对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志愿军将士没有惧怕,大家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郑恩榜参加了飞虎山阻击战。这次战斗五昼夜抗击南朝鲜军队一个师和美军一部的进攻,毙伤和俘敌1800人。战斗结束后,司令员彭德怀激动地写下“三十八军万岁!”

松骨峰阻击战,郑恩榜经历了血肉横飞的战斗。美军炸弹燃起熊熊烈焰,打光了子弹的中国士兵死死抱住美军同归于尽,直至双方都烧成焦炭。在第四次战役中,郑恩榜所属的112师背靠即将开冻的汉江,依托简易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反扑,以巨大代价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知足的农民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第四次战役中,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伤亡巨大,郑恩榜和警卫连的战士,在紧要关头冲上阵地。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天战斗中,志愿军又有大批指战员倒下,郑恩榜左小腿被敌军射中,左边肋骨也被打断了1根。1952年5月,被抢救下来的郑恩榜回国养伤,部队领导安排他转业。大田县政府动员他到县公安局工作,但郑恩榜考虑到自己没文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恳请复员回乡务农。

“那时候还没有生产队,政府把村中比较好的水田分给他,他说种田最好了,不会饿死人,只要有地种和能够吃饱饭就可以。”郑烈广说,父亲一生很清贫,但也很容易满足。

上世纪70年代,政府发给郑恩榜抚恤金每月5元,到了抗战胜利70周年时增加到每月1300元,老人逢人便夸党的关怀暖心田。老人回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说过:“我真的很幸运,许多战友都长眠在异国他乡啊!”

因为怕想起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还有那些残酷的记忆,作为亲历过战争的人,郑恩榜珍惜如今得来不易的和平岁月。他讨厌战争,不看打仗的电影和电视剧,要求子女们在家里做个老实本分的农民。

回到前厝村,郑恩榜婚后育有四男二女,妻子比他早几年过世。他不是共产党员,但在村中当了十多年生产队长,一直认真为乡亲们服务。

郑烈广是郑恩榜的次子,年近花甲。他哼着战歌,小心擦拭着父亲生前的数枚革命纪念章。桌边摆着一本国防部颁发给郑恩榜老人的《复员军人证明书》、原福州军区颁发的《起义人员证明书》,还有一把部队缴获的当地美军战利品不锈钢汤匙。郑恩榜的这些遗物,被儿子郑烈广用心保存着。(作者:林生钟、郑晓婷)

郑恩榜留下的证明书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