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建宁红色故事:周恩来在建宁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建宁红色故事:周恩来在建宁

转载 2020/12/16 15:42:43 发布 来源: 作者:佚名 66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周恩来在建宁

周恩来同志在建宁的革命活动片断

曹嘉忠 征集整理


1931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向东挺进,在建宁一举歼灭守敌刘和鼎师七千人,开辟了建宁革命根据地。不久,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重兵,于一九三一年七月初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当时在建宁的毛泽东同志从电台得悉这一消息,马上做出反应。总前委决定,迅速集结分散各地的红军,实行“千里回师”战略转移,撤离建宁。在撤离时,红军告诉乡亲们说,红军暂时离开,还会回来的。红军走后,群众总盼望救星早日回来。

1932年10月,周恩来代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率领红一方面一、三、五军团东征入闽,十八日以一路红军直指黎川县,黎川驻敌许克祥部闻风而逃;红军总部和主力,在周恩来和朱德等同志指挥下,浩浩荡荡进入建宁城,和坚持在边境的地方红军游击队会师,共同欢庆胜利。

这次红军东征入闽,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运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短距离分兵,使建宁县革命根据地与闽浙赣苏区连成一片,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打下了基础。在十二月底和一九三三年一月,周恩来同志执行中央局指示,中革军委划分地域,成立建黎泰警备区,肖劲光为司令员兼政委,李翔梧为政治部主任,粟裕为参谋长,驻在建宁城华美小楼;余泽鸿为建宁中心县委书记,辖建宁、黎川、泰宁。建黎泰成为一片巩固的苏区。

第四次反“围剿”中,周恩来与朱德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首创大兵团伏击战法,连续歼敌三个师,缴枪万余支,取得了反“围剿”胜利。

1933年3月,草台岗战役胜利以后,周恩来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返回建宁总部。设在建宁的国家政治保卫局,派红军战士郭应春到周恩来同志身边当勤务员。周恩来同志住在建宁城内一座两层小楼里,院子两边有几棵高大的梧桐树。郭应春负责内勤,开始时他有点儿拘束,后来看到周恩来同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很放松了。周恩来同志在建宁睡的是门板铺稻草,盖的是一床陈旧的小棉被,本来有一条红色毯子,送给郭应春用了。没有枕头,他就捡块砖头,垫上几件换洗衣服权当枕头用。他为革命日夜操劳,由于战事和地方工作十分繁重,有时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困了就伏在桌上打个盹。他不顾自己身体疲劳,却对别人十分关心,经常半夜里为郭应春这些小同志盖被子。那时生活非常艰苦,连咸盐都吃不上,和当地群众一样,周恩来同志只能在菜里放点土熬的又苦又涩的硝盐;每天五钱油,还要节省下来点灯。周恩来同志在房间里看地图,只用小油灯。有盏马灯,因缺煤油,只是留作外出时用。他的桌上有看不完的电报、公文和材料。郭应春和官潮东、范金标等几个警卫员看到他那样忙碌,总是特别勤快,想以此来减轻首长的负担。周恩来同志生活十分俭朴。一次吃饭时掉了一粒饭,他连忙捡起来吃下去,郭应春劝他不要这样做,他笑了笑说:“这粒米是贫苦农民种的,种田流不流汗,要不要下肥,累不累啊?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我们应当爱惜它才对。”郭应春等听了,很受感动。在建宁前线指挥部,红军连续取得了胜利,建宁发动几千人去沙县、洋口运回许多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后方,发展中央苏区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周恩来同志连一条毛巾都舍不得用,洗脸时伏在木盆里用水抹一抹,再用一块干布擦一擦就算洗好了。警卫人员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想从战利品里拿条毛巾给他用,他坚持不要,说一切缴获要归公,不能搞特殊化。

周恩来同志原住在城外的天主堂,房屋较好,但他为了便于工作,就搬进城内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楼上,经常又自己跑三、四里去总司令部与朱德同志研究工作,他说不能让年纪大的朱老总跑这么多的路。他对干部、对群众非常亲热,不论谁来了都是热情接待,特别是见了老乡总是问长问短:生活过得怎样啊,家里几个人吃饭啊,分到田没有啊,有没有给土豪做过长工啊,等等。他对群众很亲近,群众对他也很亲热,在建宁他还参加了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周恩来同志留有长胡子,目光总是炯炯有神,又时常笑容满面。他讲话透彻、风趣、幽默,所说的革命道理,使人听了就明了,这给建宁苏区的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来源:建宁融媒体中心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