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清流这家人为革命献出3身4命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清流这家人为革命献出3身4命

转载 2020/12/16 15:42:43 发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佚名 13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清流县林畲镇有一座革命烈士墓,

每逢清明节,

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扫。

这座烈士墓,

是曾富良和曾其应、谢玉姬

一家三口的衣冠冢。


红四军后代清流苏区行祭扫曾家三烈士墓


80多年前,

曾家上下共6口人,5人参加革命

为革命献出了三身四命

这座静立在松林间的衣冠冢,

承载了一段悲壮的往事。



曾家是当地的贫困农民家庭,

靠租种地主土地、

替人做长工艰难过日子。



1930年1月


古田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回师赣南,由连城县进入清流县,宿营于林畲镇,其中部分红军宿营在曾家附近。



一开始,面对这支陌生部队,曾家人也感到害怕。但毛主席在此召开群众大会,访贫问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由于红军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特别是红军摘了曾家菜园子里的菜后,马上把钱送到了曾家,这赢得了曾家的好感,曾家索性邀请红军战士到家里来住。

红军撤走后,

当地民团反攻倒算、无恶不作,

只因家里曾住过红军,

就把曾富良的妻子官和英抓起来,

严刑拷打。


为躲避敌人的抓捕,

曾家人有家不敢回,

东躲西藏,颠沛流离。

但这一切更坚定了他们投身革命的决心。


1931年6月


罗瑞卿率领红四军十一师再次进抵林畲,打土豪、分田地,开展革命斗争,并于1932年6月成立乡苏维埃政府。



曾家的遭遇,使他们的心与红军的心贴得更紧了。这一次,曾家人决定一起参加红军。



曾其应因作战勇敢,又能识文断字,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带着母亲、被救回的妹妹跟随红军转战闽赣两省。而曾富良因腿脚不便,不能远行,由曾其应妻子谢玉姬留下照顾,但两人都参加了林畲赤卫队,当交通员,为红军传递情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

中央苏区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1934年9月


曾富良在送信途中被团匪抓获,历经酷刑,仍不屈服。就在距家仅一里远的山路旁,他被敌人活埋了。谢玉姬听闻噩耗,强忍悲痛,继续为游击队传递情报。



没过多久,已有5个多月身孕的谢玉姬在林畲往温郊转送情报途中,也被团匪抓获,丧心病狂的敌人将她开膛剖腹,腹中5个多月的小生命竟被活活的剖出



谢玉姬牺牲时,年仅21岁。同年11月,曾其应在江西作战时壮烈牺牲。而官和英和她的女儿跟随部队在建宁县走散。

与部队走散的官和英带着女儿一路乞讨,

回到林畲时,

家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烧得片瓦无存。

她四处打探亲人的消息,

得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噩耗。

一个远方亲戚赶来报信:

反动派还要斩草除根,杀光你们全家人。


于是,

她又带着女儿流浪到归化县(今明溪县),

靠乞讨、给人浆洗衣物为生,

直到1950年清流县解放才结束流浪生活,

回到林畲镇。


70年代初曾祖母(官和英)与孙辈的合影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英雄!


1965年9月


当地政府为纪念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一家三位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因找不到烈士遗骸,最后殓入墓中的是官和英含泪为丈夫、儿子、儿媳亲手缝制的衣裳。


1983年


民政部追认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为革命烈士。


2009年


曾氏三烈士的衣冠冢获批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