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如画 | 一座没有墓碑的烈士墓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如画 | 一座没有墓碑的烈士墓

转载 2020/12/16 15:42:44 发布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佚名 18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在建宁县黄坊乡芦岭村将上林场对面徐竹坑的一个小山坳里,曾经有一个墓。村里的人告诉我,这座墓里长眠着一位烈士,一位红军师长。因年代久远,岁月更迭,已无法找到确切的位置,这座没有墓碑的烈士墓淹没在萋萋荒草中。然而,有关这个墓的故事却一直铭记在当地村民的历史记忆里。

关于这座烈士墓的故事,还得从87年前说起。那是1933年12月12日的清晨,冬日的太阳如常升起,朝霞映红了德胜关。团村战斗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的早晨打响,这是一次非常激烈的战斗,也是少共国际师参战以来打得最艰难的一仗。

师长吴高群率领少共国际师和红军一部从敌人的左侧,红三军团的主力从敌人的右翼,阻击来犯之敌。仗着飞机大炮的装备优势,敌人对少共国际师阵地轮番轰炸、炮击。一时间,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石飞土崩。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吴高群率领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用步枪、机枪、手榴弹从各个山头向敌军顽强回击。

战斗一时进入胶着状态。一身泥土和硝烟的吴高群师长瞪大双眼,如一尊战神,喊道:“我不动,谁也不能撤,要死就战死在这里!”说完,他端起刺刀,跳出战壕,带领英勇的战士们向前冲杀。说时迟那时快,一发炮弹呼啸而来,身边的警卫员一把将吴高群师长扑倒在地。吴高群师长爬起来,抖落一身泥土,继续往前冲。警卫员急忙伸手拦住。吴高群师长大怒,呵斥道:“拦什么拦!老子不是泥捏的菩萨,一打就垮,死,还早哩。工农还没解放,革命还没胜利,我怎么能死?”

经过英勇奋战,红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时至傍晚,打红眼的敌人不甘心失败,派出大批飞机向红军阵地展开地毯式的轰炸、扫射,接着又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接二连三地发起集团冲锋。吴高群师长和肖华政委在一棵大松树下观察敌人的动静。突然,一发重型炸弹落下,“轰”的一声巨响,黑烟散去,只见吴高群师长倒在血泊中,头部和腰部鲜血汩汩涌出。肖华政委大喊:“卫生员,快,担架。”吴高群师长仍然不肯离开前线,忍着剧痛说:“不要紧,我能坚持!”

是夜,少共国际师师部派出一个小分队翻过邱家隘,把重伤的吴高群送到红军医院。当时红军医院设在芦岭村普济坊的杨家祠堂。一到医院。卫生员剪开衣服,擦去血污,发现吴高群师长的头部和腰部一共有七处伤口。手术取出了腰部的弹片,对头部的弹片却毫无办法。吴高群师长陷入了昏迷,发起了高烧。当时,红军总部首长听说吴高群师长受了重伤,立即去电慰问,并要求用最好的药,全力抢救。但是,根据地被严密封锁,条件极为艰苦。

当时,芦岭村有很多农会干部和积极分子在红军医院帮忙。得知了吴高群师长的伤情,有的拿来了鸡蛋,有的拿来了一小撮盐巴,有的上山打来野兔,给吴师长补充营养,希望他早点醒来。

12月22日是农历冬月初六,冬至。按照当地的习俗,这一天有蒸糯米饭、吃狗肉冬补的习惯。然而,没有糯米,村民们商量了一下,把杨家看守祠堂的黑狗杀了,炖了一大锅,送到红军医院给红军战士和伤员进补。照例,也盛了一碗汤送给吴高群师长,喂他喝下。就在此时,吴高群师长缓缓睁开双眼。卫生员看到了,大叫:“吴师长醒了。”在院子里的人纷纷进入病房,围在病床前。大家看到,在昏黄的灯光下,吴高群师长的眼睛显得那么明亮。红军医院院长走近前,说:“吴师长,你感觉怎么样?”吴高群师长伸手紧紧地握住院长的手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院长哽咽地说:“师长,别说了,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战友们都在等着你呢。”然而,吴高群师长紧握的手却慢慢地松开了,闭上了双眼。

群山肃立,万木呜咽。吴高群师长牺牲了,年仅23岁。噩耗传到红军总部,总部首长十分悲痛,指示《红星报》编委发表了“悼吴高群”一文,赞誉“他是一个最易深造的红军青年指挥员,他为革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吴高群师长牺牲后,总部决定就地寻找墓地将其安葬。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找到了位于红军医院附近徐竹坑一处风景秀丽又相对隐秘的山坳。此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棺木。临时打造显然来不及,何况战时也没有这个条件。正当大家为此事烦恼时,一个村民主动找到医院院长。院长一看,这不是一直在医院帮忙抬伤员、洗衣做饭的小音子吗?院长还没开口,小音子低声说:“首长,我愿意把我的寿材给吴师长用。”院长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寿材?”“就是棺材,我把我的寿材给吴师长。”“啊,这,这怎么可以?”“为什么不行?吴师长是为了我们穷苦人才死的,我把寿材给他怎么就不行了?再说了,能把我的寿材给师长用,也是我的福气不是?”小音子的声音提高了许多。

小音子的真名叫杨德音,是芦岭村一个不到30岁的普通家庭妇女,小音子是红军医院的战士们对她的亲切称呼。当地有预办葬具的习俗,甚至还有出嫁时把棺材作为陪嫁嫁妆的风俗,以此预示给婆家带来官运、财运。这寿材就是小音子的一件嫁妆,一直存放在庙里。

经过一番“争执”,红军医院同意了小音子的意愿。出殡那天,整个医院的战士和伤员、芦岭村的村民都来了,战士们唱起了《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嘹亮的歌声在徐竹坑茂密的山林间久久回荡。吴高群师长下葬后,战士们在他墓前立了一块木板做成的墓碑。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芦岭村的村民为了保护好吴高群师长的墓地,悄悄地把木碑收藏起来,只是在每年清明节来给英烈扫墓祭奠……新中国成立后,肖华政委重访少共国际师同敌鏖战故地时,满怀深情写下《悼吴高群》:“青年雄狮战团村,出奇制胜创敌军。恼羞成怒蒋飞贼,夺我战友吴高群。智勇双全好战将,赤胆忠心为革命。壮烈青春献大业,英雄形象高山鹰。”

如今,87年过去了,曾经的松树更加高大挺拔,小小的土堆却如丰碑一般巍然矗立,铭记着英雄的故事,告慰着烈士的英灵。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采录:寒 鸦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