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湘江战役场景(剧照)
初衷: 铭记红土地上的壮歌
《风展红旗如画》这部情景音乐剧,包括《序》《红旗!红旗!》《军号!军号!》《湘江!湘江!》《尾声》5个篇章,以支前、扩红、湘江战役等红色故事为原型,塑造出以客家儿女为代表的三明苏区英雄儿女形象。
“真的很震撼!”观演结束,步出影剧院大门的观众陈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不到我们三明也能排出这么动人心弦的情景音乐剧,剧情很精彩,太感人了!”
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苏区,这片热土饱含红色基因,三明与龙岩、南平等地同属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是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区域,三明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风展红旗如画”是三明的厚重名片,为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做实做足“四篇文章”,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响这一红色品牌,《风展红旗如画》情景音乐剧应运而生。
《风展红旗如画》艺术总监、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男中音歌唱家王湖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时代在发展,经典永流传,这是一次红色信念的重温,更是一次红色精神的传承。 “每次看到彩排时再现湘江战役上烈士牺牲的场景,我总是心潮澎湃!” 王湖泉说,他相信通过这部剧的演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红色历史。
该剧视觉总监、福建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宋史强告诉记者:“三明是有红色基因的,尤其是宁化,红色资源丰富、厚重。”
“说到湘江战役,不得不提及宁化数千客家子弟兵。”在剧中饰演张凤山的王宏伟感慨地说,之前,他对三明不太了解,这次有幸成为张凤山的扮演者,才知道在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宁化籍红军将士所在的红34师与十几倍之敌军浴血奋战,最后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在剧中,我扮演彭团长这一角色,给我很多启发。红色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能够将革命历史时期的故事展示出来,对年轻一代起到教育作用。” 国家大剧院男中音歌唱家王鹤翔说。
8月27日,该剧执行导演之一的王思源应邀做客FM1056三明交通音乐广播“晚高峰”栏目直播间。在为时30分钟访谈里,王思源围绕创作背景、演员阵容、主创团队和剧目亮点等内容讲述了该剧台前幕后的故事。王思源告诉记者,《风展红旗如画》这台融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和当今时代特色为一体的音乐情景剧,凝聚了许多领导、专家和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市领导也十分关注此次情景音乐剧,在谋划、筹备、协调、运作等方面给予方向性、前瞻性的指导,确保此次音乐剧高站位、高起点、高规格,达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目标。这是情景音乐剧成功的前提条件。
创作: 一线采风,几度落泪
排练:203名演员,45天,
1080个小时,近40℃高温的磨砺
宁化妇女打草鞋支前场景(剧照)
剧本创作完成,接下来就是排练。这对全体演职人员来说,是磨砺,更是蜕变。
“情景音乐剧本身对演员的要求较高,他们大部分不是专业情景音乐剧演员,但是他们有着对专业的敬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负责戏剧彩排部分的项目负责人王洪辉说。除几位主角外,大多演员分别来自市歌舞团,宁化县教育系统、文旅系统、巡特警、小白鸽舞蹈艺术中心等单位职员,在排练过程中遇到难题可想而知,但各演职人员全情投入,细心揣摩,认真排练,共同克服困难。
“从7月14日至8月23日,各演职人员均在宁化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排练,每天排练近9个小时,强度很大,大家非常辛苦。” 王洪辉说,这段时间,气温40℃,所有演员在导演、老师的指导下,一起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不同情境、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不同身份人物所具有的肢体语言、情感特点。经过40多天集中排练,演员们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演员李林蔚的小孩还在哺乳期,每隔一段时间要在家给宝宝喂奶的她,却因为排练要留在客属文化交流中心。为了不让宝宝饿着,李林蔚只得请婆婆将宝宝送到排练场地,等宝宝吃饱,再由婆婆带回去。而她,继续排练……
来自宁化泉上的张炜熙是位警嫂、也是一岁多孩子的母亲,她激动地说:“我第一次接触情景音乐剧,加入《风展红旗如画》剧组后,发现音乐剧的难度很高,导演很辛苦,经常亲身示范,教我们入戏。该剧许多剧情深深打动了我,特别是阿姆为掩护红军而被匪军杀害的表演场景,让我仿佛穿越回到那段历史,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
“接到剧组通知后,我一直处在激动、忐忑、热切的期待中。” 身为巡特警的施军伟感触颇深地说,“在剧中,我既演红军战士又演‘白匪’,是个群众演员,我从导演、老师以及资深演员学到很多舞台经验与表演技巧。剧中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现场: 演者激昂,观者泪目!
特色:立足红色沃土,凸显地方特色
演出结束后,紧张工作数个日夜的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对于该剧的特色,记者采访了导演和主创人员,他们认为,该剧凸显以下几大特色:
主题鲜明,感染力强。情景音乐剧主题定为“风展红旗如画”。这个创意感发于1930年春,红四军从古田出发,经赣南辗转入明,一路上宣传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毛泽东高兴地挥笔写下《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豪迈诗篇。兼寓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三明从事重要革命实践之意,情感号召力强。在该剧中,既有悲壮感人的湘江战役场面,又有抒情的支前画面,二者融合,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立足原创,地方特色浓郁。情景音乐剧以三明客家舞蹈、山歌等地方文化元素为基础,融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再创造。音乐剧里融入三明客家山歌元素,精心创作《我的名字叫红军》《军号催征程》和《红旗红旗》等多首极具客家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此外,还根据1931年夏,“建宁大捷”后,毛泽东、朱德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在现有九十九口莲塘基础上,为建宁开挖第一百口莲塘的史实,精心编排《挖莲塘》《欢迎红军进城》等舞蹈。音乐剧里每一个场景、每一首音乐、每一段舞蹈,甚至每个细节和动作,都体现着三明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红旗不倒革命根据地的主题。这些地方特色元素,让这场音乐剧更加丰富多彩,引发广泛共鸣。
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情景音乐剧巧妙运用与情境相结合的戏剧化表演,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创作和舞蹈的编排以及舞台呈现上,或多或少地融入一些肢体语言衬托,使画面看起来让人耳目一新。音乐剧在展现上给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让音乐与画面,演唱与音乐,剧情与故事,完美融合。
科技含量高,光电效果佳。舞台由3块LED屏组成,整体格局好像两扇古香古色的大门缓缓拉开,凸显中间的主屏。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新技术展示三明深厚红色文化,炫目多变的舞台灯光,众多的舞台机械、激光、大冰、冷烟火、烟花等特技特效,为舞台提供多维、立体的表演空间。
演员阵容庞大。情景音乐剧演出时长约1小时。参加排练演出的各类演员203名,其中国家及省级知名演员8名,三明市演员13名,宁化县各类演员182名。主创团队由来自北京、福建、三明的艺术家组成。
见习记者 连传芳 陈 睿/文 陈登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