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风展红旗如画 | 青春在战火中淬炼——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在泰宁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信息快递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风展红旗如画 | 青春在战火中淬炼——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在泰宁

转载 2020/12/16 15:42:45 发布 来源:中共泰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佚名 65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是一支由建宁、黎川、泰宁三县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合编而成的闽赣省直属红军部队。刚组建时称“少先师”,人员最多时也只有3000人左右,属小师。当时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毅到建泰前线考察时,建议“请改番号另编一师”,就有了“建黎泰模范少先师”这支英雄的红军部队。

“建黎泰模范少先师”这一红军部队番号只用了短短的120天左右(约四个月时间),却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新桥宣誓集体加入红军;改编为红21师61团,编入东方军系列入闽英勇作战;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时,红21师全师编入红十军团,跟随方志敏北上抗日;在怀玉山区与国民党作战失利后,又在粟裕的率领下,返回赣东北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又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对日作战,保家卫国。

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展陈

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成立

1933年2月下旬,闽赣省积极响应“1933年2月初,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作出决定”,成立模范少先师,由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合编而成,任命杨遇春为师长。“创建少共国际师,少共中央局是在完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准备与帝国主义直接作战时候决定,它是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闽赣省队部训令》第二号1933年6月13日)成立之初,称“模范少先师”,属于闽赣省直属红军部队。

模范少先师成立后,在泰宁县大田乡经过短暂的军事和政治集训,1933年3月9日,建黎泰独立师和模范少先师一部袭击龙安、大布保卫团,缴步枪1支、子弹数百发。(《红色中华》1933年3月27日)初试锋芒,取得了极佳的战绩。1933年3月13日,模范少先师二连及教导队击溃梅口国民党守军,进占梅口。驻泰国民党刘和鼎部军心恐慌,准备退却。(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经过两次作战,模范少先师磨练了战斗意志,对敌斗争的经验更加丰富。1933年3月29日,泰宁独立营和模范少先师,在师长杨遇春率领下,从大田出发,直捣泰宁县城,在离城3华里的大马絮附近,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第56师田玉璠团及泰宁保卫团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3天,击毙保卫团分队长6人、保卫团丁和国民党士兵数十人,并把保卫团逼困在赵家山的山头上。31日,保卫团副团长杨仕聪亲自上阵,率队反扑,被红军击毙。得胜后,模范少先师返回师部驻地新桥。(《红色中华》第69期1933年4月14日)

1933年4月上旬,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毅到建宁前线视察时,到大田视察了这支模范少先师。回去后,专电向中府、总司令部建议“努力扩大少先师,请改番号另编一师”,并提议调建黎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高传遴任师政委。(陈毅《关于建宁工作情况报告》1933年4月11日)此后,“模范少先师”就成为“建黎泰模范少先师”,队伍进一步扩大,并编入左路挺进队,师部驻泰宁新桥,以邵武、将乐、泰宁间三角地带为主要活动区域。(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建黎泰模范少先师烈士陵园

集体宣誓加入红军

陈毅建议高传遴任建黎泰模范少先师的师政委,应该是看重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领导力。高传遴是个革命经验丰富,在红军队伍中锻炼出来的党的优秀的政工干部。高传遴,生年不详(有资料说生于1911年),江西遂川人,出生于贫农家庭,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冬,加入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在红4军中做政治工作,任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1931年11月,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工作,任青年部部长。次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春,任福建军区建黎泰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任闽赣军区第二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苏区模范少年先锋师政治委员。

高传遴任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政委后,1933年4月21日,为响应中央局“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的号召,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在新桥集体宣誓,全部加入红军,并致电中央局:“我们为着声援我东北之抗日反帝战争,武装保卫苏联,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与大举进攻,开展胜利的进攻,消灭我东线之敌人,取得革命在江西及邻近数省的首先胜利,我们已于本月21日,在福建之泰宁全体加入红军了!”(《红色中华》第72期1933年4月23日)

宣誓加入红军后,1933年4月27日,建黎泰模范少先师从新桥出发,向邵武挺进。当日,在大埠岗击毙当地保卫团数十名;29日,又在将泰沿线与大刀会六、七十人接触,打死大刀会员4人,打伤多人,众会徒四散逃命;5月1日,再攻邵武,击溃周志群独立第4旅一个营,击毙连长2人、士兵8人,打伤多人,并乘胜追击,再次迫近邵武城下。(《红色中华》第80期1933年5月17日)5月5日,建黎泰独立师一部配合大田赤少队从新桥岭下出发,直扑泰宁县城。田玉璠团固守工事不敢出战,双方相持数小时,打死国民党兵十余人,打伤十余人。城内守军惊慌失措,军官家属、土豪等纷纷向邵武、将乐逃去。(《红色中华》第65期1933年3月30日)

少年红军雕像

师政委高传遴遇害

正当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战斗气势旺盛,师长杨遇春由于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和自身家庭原因,1933年5月初,与驻扎在将乐的国民党第56师刘和鼎部私通。5月12日,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分兵两路,一路攻克朱口,消灭当地保卫团,并活抓其团总。另一路进攻将乐万安,没想到的是,杨遇春竟事先将情报送到将乐,国民党军便预先埋伏在万安街西北、西南两座山头。当建黎泰模范少先师一部进入万安、正准备休息时,忽遭国民党军包抄攻击,给红军造成重大伤亡。建黎泰模范少先师顽强抵抗,并迅速抢占后龙山高地,才冲出了包围圈,而后又击溃了从将乐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一个营。(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1933年5月14日,攻击朱口和万安的建黎泰模范少先师两支部队安全转移到邵武将石圩附近的一座山上会合休整,师部设在村中的一所农舍里。杨遇春因勾结敌第56师伏击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未能得手,又怕阴谋败露,遂于当日下半夜三四点钟,乘部队再次转移之机,忽然掏出手枪,将高传遴杀害,接着又枪杀了自己的警卫员。之后,乘着夜色,叛逃到将乐,投敌第56师刘和鼎部去了。(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这种恶性事件在红军中前所未有,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召见李克农,要他尽快破案。李克农赶到现场调查了解,没用多久,就发现杀人凶手竟然是该师师长杨遇春。(《红色泰宁》)

1933年5月20日,建黎泰模范少先师抬着高传遴的遗体撤回大田苏区。当晚,中共泰宁县委、县革委会以及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全体战士在大田的一个祠堂里,为高传遴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红色中华》1933年6月11日)21日,高传遴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大田街后山的山坡上。(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高传遴牺牲后,苏区《红色中华》报及《青年实话》都刊载了悼念文章,建黎泰军分区也发出了缉拿凶手杨遇春的通缉令。(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红色大田展陈

改编为红21师第61团

高传遴牺牲后,6月初,建黎泰模范少先师与建黎泰独立师合编为闽赣军区独立第1师。6月6日,闽赣独立第1师一部及黎川独立团击溃新桥保卫团,并到大田区上田村捉到大土豪1人,筹集了大笔经费。(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6月26日,闽北独立师主力经邵武大埠岗、禾坪向泰宁县城迫近,闽赣独立第1师也在泰宁独立营的配合下从大田出发,同时向泰宁城发动攻击,激战一昼夜后向新桥方向后撤,准备诱敌出城,在运动中消灭敌人。(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6月底,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改编红军第一方面军所属的独立军团的通令》,建黎泰模范少先师再次改编为红21师第61团,团长钟世清、政委候增辉,继续留在大田、新桥一带活动,打击保卫团和入侵的国民党军。(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1933年6月4日,闽赣军区成立,肖劲光任军区指挥(司令员)兼政委。1933年7月7日,改编后的建黎泰模范少先师与泰宁独立营配合闽赣军区所属部队,再次收复泰宁县城和全县广大农村。(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收复泰宁后,国民党反动派刘和鼎部,命令反动武装大刀会进行疯狂反扑。1933年8月14日上午,南乡保卫团总杨可兴,北乡保卫团总余思聪,西乡保卫团总杨荣、杨溢,东乡保卫团总江汉等四乡保卫团以及黄厝大刀会共300余人联合行动,强攻泰宁县城。大刀会徒身穿肚兜、短裤,肚兜内藏着画好“符咒”的黄纸条,自以为有神力扶持,刀枪不入,歇斯底里地持着梭镖长矛,向县城涌来。他们首先抢占了水南,然后吹起海螺,涌向南桥。

面对国民党反对派及保卫团的疯狂反扑,当时驻防泰宁县城的红五军团13师和红21师第61团一部,和刚到泰宁搬运武器的少共国际师一个团,在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早已掌握了敌情,作好了防御部署。

驻防泰宁县城的第61团一部,在南门城楼稍事抵抗一阵之后,就主动撤退芦峰山,将大刀会放进城内,然后与事先埋伏在水南后山的少共国际师同时发动反攻,两路夹击,打得大刀会保卫团抱头鼠窜。当场击毙保卫团丁20余人,伤30余人,俘虏六七人,缴步枪4支,梭镖70余支,残敌向八里桥方向溃退,保卫泰宁县城的战斗胜利结束。当天下午,在泰宁县城广场上召开军民祝捷大会,少共国际师政委萧华在祝捷大会上作了讲话,在城南门外把被俘的大刀会头子当众处死,打破了大刀会刀枪不入的神话。

严肃活泼的彩绘

随东方军入闽作战

1933年8月中旬,东方军北上闽西北,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东移泰宁,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政委随总部到达,住城区梨树下陈宅(总部),司令部设在水南罗汉寺,指挥东方军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的战斗。为加强东线战场的力量,红一方面军抽调驻黎川的红6师和驻泰宁的红21师第61团编入东方军系列。(陈雄《泰宁人民革命史》)

8月15日,红一方面军指挥部(朱德、周恩来签署)发出《给一、三、五军团行动任务的指示》,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以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的红三军团第四、第五、第六师,以及红七军团第十九师和第二十一师的第六十一团为东方军主力,于八月十六日分途向闽北挺进。(薛宗耀《东方军研究·东方军纪事》)

1933年8月15日,《给各军团电令方面军实施项主席命令步骤》:甲、1、彭滕指挥四师五师十九师及到将乐之六师(在黎川)与六十一团(泰宁)为东方军;乙、2、六十一团在泰宁继续向将邵游击活动。(《东方军研究》)

8月16日,编入东方军序列的红三军团第六师、红七军团第二十一师的第六十一团奉命由驻地开拔,分途离赣入闽。(薛宗耀《东方军研究·东方军纪事》)

8月21日,《东方军为消灭洋口、顺昌、将乐之敌的行军命令》:(二)东方军在左支队(六师及六十一团)拟于二十五日活动于高滩漠布北岸及将乐东北之水口、万安寨一带。(《东方军研究》)

1933年8月23日,红21师61团离开泰宁,会同红六师在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的指挥下,攻占将乐万安,抄袭漠布,围困将乐县城。(《泰宁人民革命史》)

8月26日,东方军一部向延平方向挺进,迅速将顺昌与延平的联系隔断,主力围攻顺昌县城。红六师和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遵照“围攻将乐,制止蒋敌东援顺(昌)沙(县),北窜邵武、建瓯,相机消灭之,夺取将乐”的指示,把将乐县城团团围住。(薛宗耀《东方军研究·东方军纪事》)

1933年9月18日,《东方军为歼灭青州、沙县、夏道地区之敌的命令》:三、1.5师及61团与17团为前梯队归5师寻师长乐政委指挥;四、各部病员、土豪及大行李候队伍运动完毕,按直属队5师、4师、61团、17团次序各派员指挥,由沙溪口运往王台待命。(《东方军研究》)

1933年9月27日,《关于各军团行动和战略的指示》:5、六十一团领导顺河两岸,闽中独立团之两营跟随十五师后,逐步积转活动于延顺将邵间,以掩护东方军撤退和集中。(薛宗耀《东方军研究·东方军纪事》)

1933年9月29日,《东方军为迎击赣敌的行军命令》:四、五两师、十九师、十七团、六十一团、十五师为右翼纵队,由彭滕指挥之。(《东方军研究》 第160页)

12月25日,朱德偕同乐少华由建宁往泰宁整编红七军团。(薛宗耀《东方军研究·东方军纪事》)

严肃活泼的彩绘

编入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11月4日,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七、十两军团应即合编为十军团”,红21师第61团全部编入红十军团。

红十军团军团长为刘畴西,政委为乐少华。下辖19、20、21三个师。第19师为原红七军团改编,师长为寻淮洲,政委为聂洪钧,参谋长为王如痴,政治部主任为刘英;第20师由红十军改编,师长、政委由刘畴西、乐少华兼任;第21师也是由红十军改编,师长为胡天桃。中央军委指示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主席为方志敏,随军团行动,并决定粟裕为军团参谋长,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

红十军团成立后,从赣东北苏区出发,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11月下旬,红十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先期到达的第19师会合。方志敏部在汤口休整两天后,继续前进至苦竹溪,继而向谭家桥进发。途中得知跟踪而来的国军中路追军王耀武部孤军追击,离红军最近,遂决定在乌泥关伏击之。

12月14日,方志敏部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战斗失利,第19师师长寻淮洲负伤后牺牲。随后,国民党军一个师又两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红十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损失严重。

1935年1月16日,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仅剩2000余人,被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在突围中被俘,后于南昌英勇就义。红十军团一万余人,除军团参谋长粟裕带领的500余人突出重围外,其余全军覆没。

令人嘘唏的是,粟裕率领突围的500余人中,有多少是红61团原建黎泰模范少先师的战士?又有多少泰宁子弟在其中?这些都不得而知。

1935年2月,粟裕率领突围的余部经过整编,组成了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转战江南山区。后来,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浙南平阳县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第2支队,对日作战,保家卫国。

写到此,想起毛主席的一首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并以此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