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碧溪村休闲文化广场
“十里青山抱绿城,一江碧水分西东”。如今的梅列区,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这是一座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来的工业新城。
烽火岁月里,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前仆后继、不畏牺牲,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使这里成为“东方战线新区”的重要红色区域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积极贡献。
从风雷激荡的岁月中走来,根植于红色厚土,梅列区秉承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正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点燃火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梅列区尚未有独立建制,梅列区域全部属中央苏区县沙县的组成部分。但是,革命的火种早已在这片土地上被点燃。在梅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一份份红色典籍,记录着红旗插上这片土地的过程。
古老的沙溪河作为闽江的主要支流,流经闽西北诸县,也是闽西北与福州交通的黄金水道。沙县籍进步青年、共产党员官锦铨以经商为名,经常乘船逆流而上,到如今梅列区的列西等地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底,他带领列西村耐桃、吴俊旭、罗桂莹等人,在列西龙岗土地庙成立中共列西党支部,有党员5名,吴俊旭任支部书记。
革命火种的光辉映照着沙溪河畔,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党支部成立后,一面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力量,一面带领着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同时,按照福建临时省委的指示,当地还打通了沙县到建宁、泰宁苏区的地下通道,建立了由福州到闽北的交通站,为这片土地上星火燎原打下了基础。
▲市民在陈大镇参加红色素质拓展活动。
“红军在我们这里带着百姓闹革命时,我还很小,很多事情都是听家里长辈说的。”在陈大镇碧溪村,88岁的林昌森将一个个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农会骨干黄明凤一次外出加工大米的路上,被一伙冒充红军的国民党兵带到村头的山坡上枪杀;一名想要参加红军的妇女会的同志也被国民党军残忍杀害……说起这些故事,老人的眼神有些黯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碧溪作为沙县所辖之乡,与沙县富口镇荷山东方军司令部仅一山之隔,是连接苏区沙县、明溪与宁化的交通要道。1934年1月,红军攻占沙县后,碧溪建立起农会,就设在村头的圆应庵内。
如今的圆应庵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遗址。林昌森的家就离这儿不到50米。“农会干部当时带着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就在这个庵里的戏台上开批斗会。”林昌森说道。分到土地的农民,革命热情高涨,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送粮送草药,当地青年也积极报名参军。
据史料考证,在沙县成立的27个乡苏维埃政府中,包含了梅列区域内的洋溪乡农会和碧溪农会。此外,现梅列区域范围内,碧溪、长溪、大源等25个村的境域都曾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激战沙溪
位于梅列区列西街道列西村的梅列门右侧,竖着一块砖红色的花岗岩石碑,这是红十九师强渡沙溪河战斗遗址。
1934年5月25日,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率领下,从宁化、清流、明溪一带,沿着梅列区域的砂蕉、碧溪、小蕉等分四路向三元、梅列进发。次日凌晨,红十九师在师长周建屏率领下,集结于列西、翁墩、白沙、长安一带。
在陈大镇砂蕉村,今年75岁的颜金豹讲述起父亲颜生地当年给红军领路的故事。1934年5月,红军队伍经过与明溪一山之隔的砂蕉村。“红军就从那边山上下来,队伍很长,一直走到天黑还有人。”颜金豹回忆起父亲的讲述。山远地偏的砂蕉村,很少见到这么多人。队伍里的同志便自我介绍:“我们是共产党,咱们老百姓不用怕。”他们还请当地老乡帮忙带路前往列西,颜生地便与同村另一名青年,带着红军队伍踏上通往小蕉至列西的古官道。临别的时候,红军给了严生地两块银元作为感谢。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才有了军民鱼水情深。强渡沙溪河,就要有船只和船夫。在地方农会和赤卫队的配合下,红军很快就征集到了40多艘船,还有几十名群众积极为红军进攻东岸担任船夫。在当地党员耐桃的带动下,列西村民甚至拆下自家门板、床板,支援红军修补渡船。
▶7月12日,改造后的砂蕉村知青馆迎来首批游客。
5月27日凌晨,战斗打响。40多艘船只分4路强渡沙溪河。《红色中华》记录这场战役:“两营人(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被我全部消灭,计缴步枪三四百支,轻机枪5支,子弹9万余发,俘敌连长以下官兵300余名,敌伤亡和落水溺死的在300以上,残敌向沙县逃窜。”战斗中,几十名船工与红军并肩作战,耐桃等船工英勇牺牲,为红军强渡沙溪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战斗,是红七军团转战闽西北的一次重要战斗,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牵制敌军,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的斗志和士气。
岁月无言,前行有声。2009年7月,梅列区人民政府在沙溪河畔立下红军强渡沙溪河战斗纪念碑。
传承精神
根植红土地,红色基因早已深深地融入血脉。
鲜活的革命故事在陈大镇长溪村代代相传。村民林茂生出生于1936年,从上学启蒙开始,就听他的老师林运致讲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人民得解放的故事。“当时农民种田苦,年头忙到年尾,却要交七八成的租子。直到红军来了,老百姓才分了田,吃饱饭。”时隔几十年,老师讲述的故事,林茂生还言犹在耳。只是,如今他早已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
和林茂生一起讲故事的,还有今年已经93岁的林运培。1949年加入游击队的他,参加过解放三明的战斗。尽管之后因念及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出于照顾母亲的需要返回长溪家中,但是,革命战斗的经历早已成为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砂蕉村发展乡村旅游引客来。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走进陈大镇长溪村,村口上沿路插着的红旗,在绿色山野的映衬下格外鲜亮,让人们一下子就融入到浓厚的红色氛围中。这些场景,出自落户当地的野人部落培训基地之手。“吃红军饭、走红军路、上红军课、听红军故事”,野人部落于2017年迁至长溪村后,通过挖掘所在的“革命老区村”长溪村和紧邻的“中央红军村”碧溪村的红色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红色主题项目,面向青少年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让人们切身感受红色精神。
“去年一年,我们基地组织了红色主题培训100余场,参与人数最多的可以达到单次百人以上。”野人部落长溪训练基地教官陈德勋说。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我们正着力挖掘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专业教育培训、制定红色文化发展规划等,努力发挥其最大杠杆效应。”陈大镇党委书记姜祖斌说。
绿色发展
硝烟远去、万象更新。曾经风雷激荡的红土地,如今迎来振奋人心的新发展。
碧溪村是陈大镇人口最多的村,2012年9月,被命名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一进村,宽敞整洁的中央红军村休闲文化广场,就向人们展现出村子崭新的面貌。150亩麒麟瓜采摘园,发展西瓜、草莓、葡萄、黄桃等农产品种植,已成功注册“碧乡情”商标;53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投资约1000万元,年产铁皮石斛约1万公斤,年产值达200万元;千亩现代提子观光园,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300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红土地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这里还成为梅列区打造碧溪流域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红色资源成为碧溪发展的坚实后盾。在各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碧溪村完成休闲文化广场和碧溪乡农会苏维埃旧址修缮工作,正着力打造成为红色历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宣传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红色文化遗址碧溪村圆应庵
与碧溪相邻的长溪村,发展变化同样喜人。仅引进野人部落这一项,长溪村村财每年就可增收13万元左右。加上扶贫资金投资分红等项目收益,这个曾经的“空壳村”,村财年收入达到30万元。“腰包”鼓了,发展就更有底气了。村里目前正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凭借紧靠大佑山脚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我市正研究推动的三沙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其中旅游线路的精彩一环。
而在砂蕉村,红色文化同样为发展增添着动力。与村部相邻的“学习强国”党建文化主题公园,装修整理工作已进入尾声,依托于村企共建业态,在旅行企业的带动下,这个与市区车程不过20分钟的村庄,将吸引更多企事业单位到此开展党建主题特色活动。同样进入收尾阶段的知青馆项目,也成为村里的一个旅游新亮点。红菇采摘观赏、花海旅游……越变越美的砂蕉村,变得更加吸引人气,更有活力。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发展奋进,红色梅列正谱写更加壮阔的发展篇章。
(曾凤清 陈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