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网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购物消费遇上霸王条款
预付消费遭遇闭店跑路
……
遇到这些消费陷阱,
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据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度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分析报告:去年,市12315热线、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登记投诉举报咨询22551件,其中投诉7305件,举报4688件,咨询10558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90.2万元。在投诉类别中,质量问题、合同问题、售后问题这三类占投诉总量46.97%,质量问题和合同问题仍然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在健身、教育、美容美发、餐饮等行业,到店消费先充上个几千元,不仅能享受到预付折扣,也减少了日后花钱的“疼痛感”,因此,预付卡消费在服务行业屡见不鲜。但又常常出现更换商家负责人、疫情闭店、卷款跑路等情况导致钱款无法退回。 消费者在体验预付式消费服务时,务必谨慎,尤其消费金额比较大的,切记不要被所宣传的大幅优惠灌下“迷魂汤”。有些商家一旦得手就卷款走人,给消费者维权造成很大困难。 搭建的舞台、高大的音响、手持话筒的主持人、混进人群的托……这样的场景市民都曾遇见。免费得手机、学习机,只要你买一个大几百的套餐或学习卡。而这些看似高价值的电子产品,只不过是一两百甚至几十块的山寨货。 所谓优惠或免费,只不过是商家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噱头。遇到这种情况,谨记“天上掉下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即使产品真的很好,也要在掏钱之前先冷静思考是否真正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切记勿贪小便宜,这样“陷阱”就永远坑不到你。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直播带货成电商新模式。但高流量下的产品质量、售后、虚假宣传、数据造假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消费体验,也损害了商户利益。 消费者网上购物,无法接触到商品实物,只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途径了解商品信息。网上商家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甚至偷梁换柱、以次充好,频触“红线”。因此,网购时,要选择可靠的网购平台和证照齐全可信赖的商家,不要轻信“网红效应”,收到产品时,仔细检查产品包装上的有关信息,避免受骗。 避开上述这些“坑”,消费才能更安心。如果遇到需要维权(涉及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的情况,可拨打1231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在全国12315平台进行线上投诉举报(网址:www.12315.cn ),还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进行投诉举报,还可以拨打消费争议地所在地市场监管局保消机构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编后语:种种案例表明,依靠商家的自律,并不能夯实消费者的维权路,健康的商业秩序,需要的是“执法必严”。相关部门应时刻将那些左拉右扯转着圈忽悠人的违法行为掐灭在萌芽之中,消费者也应当睁大双眼,多积累安全消费知识,多看多比较多留心,以免上当受骗,一旦被骗,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我们期待天天都是“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