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21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俞邦村。
“寻根追味”街上,各类沙县小吃琳琅满目。“总书记好!”看到总书记到来,正在摆摊的乡亲们兴奋地打招呼。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为你们提供了机遇,你们也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可谓是应运而生、相向而行。希望你们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在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沙县小吃寄予厚望。
“谢谢总书记!”“欢迎总书记再来!”“我们一定把沙县小吃做得更好,把村子建得更好!”跟着总书记的脚步,乡亲们挥着手,依依不舍地送到村口、送过石拱桥……
仲春时节的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山滴翠,水清粼,一派勃勃生机景象。
去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考察,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沉寂的小山村一下沸腾了。
从那时起,俞邦村一天一个样,发生着巨大变化。
俞邦村的变化是新三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是感恩奋进的一年,三明全市上下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全面推进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接续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三明答卷”。
提升颜值,凸显乡村独特魅力
沿着村口“白改黑”道路走进俞邦村,路旁的红灯笼把村庄装点得格外喜庆。
“俞邦村越来越漂亮了!”游客们拿着手机,移步换景,争相拍照。
“我们按照‘四美三宜’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村庄道路‘白改黑’、安全生态水系俞邦段等一批项目,全力打造生态休闲型的美丽新俞邦。”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说。
实施一个项目,力求让村庄增色一分。
“寻根追味”街前的古樟树郁郁葱葱,“白改黑”让这里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游客们纷纷站在总书记去年考察时的照片前合影,村庄又多了一处“网红”打卡点。
村庄中间的瓜果长廊,绿意渐浓。游客们从这里进入沿河休闲步道,微乐园、亲子戏水等一批项目,为村庄增添了欢声笑语。
俞邦村还实施夜景改造提升工程,街道、沿河绿道都进行了夜景亮化,夜幕下的村庄别具一番情趣。
目前,俞邦村已完成亲子戏水平台、鱼塘生态驳岸、儿童微乐园、俞邦至松林绿道建设等28个环境改造提升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一夜之间就‘火’了。”村民俞金珠满脸笑容,她说,现在村庄越来越漂亮,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平时比过年还热闹。
去年,俞邦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福建省第二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千年古樟树下听村民讲述致富故事,在“寻根追味”美食街品尝正宗沙县美食……
“经常有人问我,俞邦村美在哪里?我说俞邦村山美、水美,村民的笑容更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昌松自豪地说。
探索创新,延伸补齐小吃产业链
美了颜值,旺了人气,俞邦村发展沙县小吃产业迎来新机遇。
“寻根追味”美食街,是俞邦村的“网红”打卡地。游客来到这里,都会逛一逛、尝一尝,现场观看小吃制作工艺。
“高峰时一天扁肉就卖400多份。” 俞和传在美食街挂起“手工扁肉”招牌,今年春节后,他动员在安徽开小吃的小儿子留下来,一起经营店铺。
生意红火,“寻根追味”美食街上的小吃店从第一批开张10家,增长到现在20多家。
保证品质,可以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地道沙县小吃。罗婵玉是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县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年来,她不断改进豆腐丸制作工艺,创新品种、提升质量。
“去年加盟了一个厦门的旗舰店,市场拓展到杭州和上海,现在产品供不应求。”罗婵玉说,市场打开了,品牌打响了,关键是提高产量。
俞邦村还将眼光投向小吃调配料生产,村里通过流转土地,由合作社种植香葱、胡萝卜、红芽芋、黄花菜等小吃原料,提升小吃产业的附加效益。
小吃产业链条拉长,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去年7月,俞邦村引进沙县小吃文旅集团,打造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茶艺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线路。
火红的灯笼挂满“寻根追味”美食街,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抱团联动,增强乡村发展后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如何进一步丰富俞邦村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进瓦窑民宿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施工景象,绿树翠竹掩映中,一幢幢民宿拔地而起。
“瓦窑民宿群包含10栋木屋、6栋青砖楼,3月底完工后,可以满足100多人住宿需求。”百花建设集团公司项目负责人吴家露介绍说。
民宿群正前方,一片五色花海含苞待放,一条彩色旅游观光线从这里穿过,串起周边长阜、松林、儒元、东街、西街等周边村庄。
“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通过连点串线、资源共享,不仅扩大了俞邦村观光休闲范围,也可以有效发挥俞邦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张昌松说。
一条路,串起发展同心圆。目前,以俞邦为联建主村的片区党委已经成立,引领片区“一盘棋”协同发展。
——片区成立联村公司,统一运营各村红边茶、面干、辣椒酱、板鸭等特色产品,预计每年可增加各联建村村财收入15万元;
——以“小吃源乡、寻根追味”为主线,利用电瓶车、竹筏等交通工具,串起小吃游、观光农业、红色游,片区旅游业态更丰富;
——网络直播带货平台线上发力,助力联建各村产品销售;
……
跨村联建,抱团发展,多方共赢。去年,俞邦村村财收入31.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320元。
村庄美了,村民的日子红火了。大家都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奋发努力,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记者 罗鸣灶 沙县记者站 许琰